還您真實龐大的音符 ARC Reference 6 前級

摘錄自 U-Audio 音響共和國 http://www.u-audio.com.tw


在音樂廳現場,假如您選擇最前面幾排的位置,聽到的鋼琴肯定是形體龐大、音符顆粒飽滿厚實且震撼力十足,那是近距離聆聽鋼琴演奏的感動,如果您坐得夠近,還可能有辦法看到鋼琴家額頭上滲出斗大的汗水,而每一個指尖起伏,對應著鋼琴的輕重緩急,感受每一吋音樂細節。我描繪的場景是音樂聽現場,可是當我聽著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前級時,每一張CD彷彿都把我帶回到錄音現場,那真實、龐大、溫暖,又充滿豐富細節的音樂表現力,煞是迷人。


資深又傳統的老Hi End名廠

我大約在十年前曾經拜訪過ARC位於在明尼蘇達州的工廠,在北美是頗有規模的生產基地,雖然在我拜訪ARC的時候,創辦人William Z. Johnson依然是ARC的擁有者,也參與部分研發試聽的工作,但畢竟年事已高,大部份時間住在氣候比較好的加州,遠離明尼蘇達的寒冷冬天,所以沒有見到這位音響界的傳奇人物,不過親自走訪ARC,看著純手工製作的傳統生產線,從零件的全檢全驗,配對分類,到手工插件、組裝、焊接,讓人對ARC的器材多了一分尊敬。

ARC的好名聲是長期累積而來的,不管您喜不喜歡真空管機,也不管您認為ARC的聲音合不合胃口,ARC經久耐用,可是長期累積出來的商譽。他們在北美還提供ARC回娘家的服務,超過十年以上的機器都歡迎寄回ARC檢查,我記得當時負責ARC的Terry Dorn告訴我,檢查本身不用收錢,但如果查出問題要修理當然要收費,不過就算機器沒問題,通常消費者還會要求付費的器材整理服務,既然回來ARC原廠檢查,不如順道整理一下。可是這項服務在台灣的ARC行不通,第一個問題是老機器送回ARC原廠的運費不便宜,第二個問題更麻煩,機器進出海關可能會被課稅,又是一筆費用,就算ARC不收您檢查費,老機器這麼一折騰恐怕三、五萬跑不掉。只嘆ARC售後服務好,遠在台灣的我們卻無福享受到。


外觀辨識度極高

話題回到Reference 6身上,ARC的擴大機四十年如一日,銀白色的機箱,配上大尺寸的把手,一派老成的設計,辨識度極高。其實,從1995年ARC推出Reference系列開始,機器的造型從沒改變過,變化比較大的只有大尺寸顯示幕,旋鈕數量減少。我們從數字上來看,Reference 6應該是第六代,實際上是第七部,在Reference 2之後,曾經出過MK II,所以第二代有兩部,而ARC知道老中避諱4這個數字,所以跳過,直接進到Reference 5,但Reference 5後面又有一部Reference 5 SE,所以到Reference 6實際上已經是第七代了。在這中間還有一部40週年紀念前級,限量40部,單一年度生產完畢就停產,後來又推出與40週年一樣兩箱式的Reference 10,這是ARC現役的旗艦前級,而Reference 6已經算是老二了。

雖然我說Reference 6的設計依然遵循著ARC的傳統,但也可看到新加入的元素,那就是圓形的按鍵,我記得早年ARC用的都是黑色方形按鍵,不過晚近推出的新器材都是圓形按鍵,我想這與G-Series伽利略系列的設計有關,應該是受到ARC集團化以後帶來的設計觀念影響。還有,Reference 6的頂蓋並不是金屬,而是透明壓克力,難道是要讓大家透視Reference 6,來個火力展示?我想這是原因之一,不過原廠來台時我問過,他們的回答是為了好聲,金屬機箱上蓋面積大,會產若干諧振,壓克力阻尼比較高,可以消除這微小的諧振。


不是小改款的進階線路改版

假如我們從ARC的前級演進來看,Reference 6應該與之前的Reference 5與Reference 5 SE,Reference 5面板還是方形黑色按鍵,到了Reference 5 SE已經比照40週年紀念版本,換成小圓型按鍵,而現在的Reference 6則與G系列相同,換成大圓形按鍵,至於線路的變化,從5到5 SE,主要是換上與40週年紀念相同等級的鐵氟龍交連電容,外加ARC新開發的變壓器,但是到了Reference 6,5 SE的特別零件都在,但是放大線路又有改進,原本5與5 SE只有4只6H30訊號管,到了Reference 6變成6只,看來放大線路改了不少。電源供應部份依然維持6550配6H30,不過ARC說這部分也有細部的改良,譬如變壓器尺吋增大了些,只不過沒有擺在一起比較,外觀上看不太出來差異。

6H30訊號管從4只增加為6只,外加電源部份的改良,Reference 6的改動不可謂不大,不過在機箱背板上的設定,倒是變化不大,四組平衡,四組非平衡,輸出有兩組,外加錄音輸出一組。別忘記Reference 6還是全平衡設計,所以單端輸出僅有平衡輸出的一半,最好使用全平衡輸出,這樣才能讓Reference 6全力發揮。不信,試著換線搭配看看,在同樣音量大小的設定時,單端RCA的音量一定比平衡XLR小聲,但這不光是大小聲的差異,就算您把單端RCA的音量推到與XLR一樣大,聲音的厚實飽滿程度還是有差,所以玩Reference 6,最好一路「平衡到底」。


在使用介面上,Reference 6與一代幾乎沒有改變,不過早年ARC前級習慣把音量開關做在左邊,檔位切換做在右邊,原因之一是負責設計的工程師幾乎都是左撇子,習慣左手切換音量,但是現在新一代的ARC前級,幾乎都變成音量在右邊,對右撇子來說比較直覺。Menu按鍵可以進入選單,配合Enter按鍵就能設定,裡面的資訊包括自動關機設定、面板亮度、左右平衡、真空管使用時間、直通設定(Pass Through),大部分情況下用家不太需要額外的設定,但假如您要把Reference 6與多聲道系統連動,那麼可以指定任何一組輸入(包括平衡與非平衡)變成直通。















威力十足,一聽就迷人

試聽Reference 6的搭配有兩套,一套在U-Audio編輯部聽,用Perreaux Prisma 750單聲道後級驅動CC Admonitor Silver Preference配Sub低音柱,另一套則是在我家裡用NuForce Reference 18推Chartwell LS 3/5,以頻寬、動態來說,Admonitor配低音柱當然完勝,可是LS 3/5在Reference 6加持之下,竟然也虎虎生風,這部前級可說威力十足啊!

實際使用時,這才發現Reference 6沒有增益切換,我記得以前有些ARC的器材有高中低三段增益可換,不過Reference 6變得更單純,沒有增益調整的選項。音量控制總共103階,但不管搭配哪一套後級,我從來沒有把音量開到一半以上,大約到50就已經爆棚了。還有,雖然Reference 6前級耗電量不大,但依然使用20A電源線,這20A的電源線給後級用還說得通,但用在前級是不是有點過頭了,我問過ARC真的有必要嗎?他們的回答很簡單,研發部門比較過,20A的電源線聲音比較好,所以高階Reference器材都是用這個規格。隨機有附,原廠也建議用這條線,也頗為粗壯,倒是日後要換電源線恐怕得訂做了。



健康的豐潤飽滿龐大

Reference 6的聲音可說是一聽就迷人,在我試聽過的前級當中,有些前級講究乾淨通透,清清如水,像是淡雅的柴魚高湯,可是Reference 6卻是生龍活虎,勁道十足,更像是濃郁的豚骨高湯。我用拉麵的湯頭來比喻,其實並不算精確,因為濃郁似乎代表著Reference 6帶有音染,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,Reference 6一樣有著乾淨清爽的面貌,但是它的音像呈現著健康的豐潤飽滿,音符顆粒清晰又龐大,而且是結結實實的勁道,而當音像有著健康的龐大感,自然可以更貼近音樂,聽見藏在音符當中的美妙細節。

我想舉加拿大Viveza的「Tango Tango」專輯為例,以弦樂為主的探戈音樂,加上發燒等級的錄音,在Reference 6聽起來更顯親暱感,像是「Tango In D」,可說是探戈音樂中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,在電影「女人香」中也出現過,低音大提琴與鋼琴烘托出悠揚軟綿的節奏,小提琴聲部交織其上,Reference 6把每一個聲部處理得有條不紊,音像龐大,而其優秀的聲道分離度,讓每一個樂器都有自己的位置,偶而低音大提琴襯底的節奏冒出來,牛筋味十足的拉奏充滿厚實的勁道。在低頻段的量感與力度,可說是Reference 6最令人著迷之處。



弦樂表現真是迷人

什麼音樂用Reference 6最迷人?弦樂!Reference 6的弦樂不僅有著健康飽滿的音像形體,泛音的光澤更是漂亮地延伸,高頻段帶著絲綢般的光澤,細膩、柔美又帶著絲絲甜潤的滋味,我不想說這是真空管的音染,但我不得不說晶體前級很難聽到這般甜美又絲絲入扣的小提琴泛音。我聽老Philips的錄音,Robert Wagner指揮因思布魯克管弦樂團,Michele Auclair演奏的「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」,這張CD現在難找了,第一樂章一開始兩個半小節,小提琴獨奏就開始了,小提琴獨奏家要以一擋百,馬上掌握全局,但卻不能用最大的音量,而是要由小而強,引導樂團到第一樂章的高潮,在Reference 6上面聽,小提琴獨奏從小而大,由弱而強的變化,閉上眼睛靜靜聆聽,彷彿可以想見Michele Auclair在樂團之前的賣力演出。



接著換上謝霖獨奏,杜拉第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老Mercury版本,Reference 6清楚地呈現出錄音的年代更早,音樂柔弱的樂段還可以聽見些許母帶背景噪訊,但是謝霖精準又充滿穿透力的小提琴,馬上鎮壓著全場,琴音更顯銳利,高把位強悍尖銳,對比低把位的濃郁厚實,謝霖的小提琴獨奏音色顯然比Michelel Auclair更為豐富多變。再拿出鄭京和獨奏,杜特華指揮蒙特婁管弦樂團的Decca版,鄭京和切入之時與Michele Auclair比較接近,柔和而溫暖,淡淡地拉奏出主題,但是進入第二主題時,炫技的變化就顯得豐富了,不過拔尖之處的聲音穿透力還是比不上謝霖。您看,光是「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」的第一樂章,這Reference 6就能充分地把三位小提琴家拉奏的面貌表現出來,怎麼不美呢?

一口氣寫了三張小提琴曲,再加上「Tango Tango」,您可別誤為Reference 6只能聽弦樂,而是Reference 6的弦樂表現可能是我近期以來聽到的前級當中,最讓我感到目眩神迷的一部,噢,我說錯了,應該是「耳眩神迷」,我自己用的幾部前級全都給比下去了。而我最近在家裡聽的時候,經常用Mergin NADAC直入後級,用NADAC做音量控制,這樣省去前級更單純,音質更純,沒想到多了Reference 6的前級放大,能讓聲音的飽滿厚實提升那麼多,同時還維持相當優秀的聲音透明度,這部Reference 6果然身手不凡。



具備健康飽滿厚實的聲底,Reference 6聽什麼音樂真的都生龍活虎。如果您喜歡德國老虎魚的錄音,用Reference 6更是對味,聽「Stockfisch DMM-CD/SACD Vol.1」,第一軌是發燒友喜歡拿來試機的「No Santuary Here」,錄音當中的低頻段本來就飽滿厚實,在Reference 6上面聽,這種高低對比的落差更大,顯得音樂的動態對比更強烈,龐大結實的音像,聲音密度很高,但聽感卻是相當輕鬆,您可以盡量催大音量,音像會更浮凸有致,衝擊力十足。

聽過肯定大呼過癮

聽到這裡,我已經對Reference 6毫無疑問了,雖然在它之上還有Reference 10,但是這Reference 6已經表現非常好,而且是一聽就知道非常活生、飽滿、均衡、動態十足的前級,就算我只用LS 3/5這樣頻寬有限的Monitor也能大幅提升動態表現,更何況用Admoitor配Sub低音柱,更把Reference 6的頻寬與動態表現得更好。雖然沒有Reference 5 SE同台比對,但Reference 6在聲音表現上,肯定比我之前聽Reference 5與Reference 5 SE的進步幅度更大。如果您想尋覓一部有真空管味,同時擁有寬闊動態表現的前級,那麼一定要先試過Reference 6,肯定讓您大呼過癮。


器材規格

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6 型式:真空管前級擴大機 頻率響應:0.5Hz~200kHz(+0dB/-3dB) 增益:12dB(平衡)、6dB(非平衡) 輸入阻抗:120k歐姆(平衡)、60k歐姆(非平衡) 輸出阻抗:600歐姆(平衡)、300歐姆(非平衡) 尺寸:48×19.8×41.9cm(W×H×D) 重量:17 kg


日月音響 Since 1971
預約試聽電話:
TEL:+886-2-2771-0912
FAX:+886-2-2778-4839